看过一组数据,现代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,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信息洪流扑面而来。
同时互联网也带走了很多东西,比如我们曾经精心保养的家庭相册;柜子上的录音机、磁带、CD;还有我们冲向邮局取信的快乐,期待着外地的朋友寄来一张令人惊喜的明信片……
曾经的我们,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,没人知道你在哪儿,也不会发来微信追问你在哪儿,你是完全自由的。
心理学家说,当你知道如何独处,牛宝并且享受自己给自己的陪伴时,你就会更有自信,也会更好地和别人相处。
孤独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独处,真正的孤独是坚持自己的想法,屏蔽其余所有人的感觉、思想、需求,以及反应,要做到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变得很难了。
我们太擅长在网上和他人相处了,太擅长在散步的时候给别人发消息,或者在别人散步的时候给他们发消息。
如果选择不分享或者不参与,你就会觉得和世界脱节了,甚至会在一个你以前从来不觉得寂寞的情形之下感到寂寞。
这意味着你要正襟危坐到晚上7点,等新闻告诉你世界上发生了哪些美好或者糟糕的事,之后你才能放松心情看当天的电视黄金档。
听广播的时候,我们要不断调拨电台,寻找我们喜欢的音乐,手指放在播放键和录音键上,时刻准备着同时按下两个键。
如今,这些无处不在的发现、期待、耐心等待、不耐烦的等待,以及“终于等到了”的那种满足感,对于1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,是完全陌生的。
根据调研,千禧一代看的视频,有70%都“不是在规定时间之内”观看的,也就是说他们会等到全部更新完,一口气看完。
视频通话里的大头像因为与我们没有共享空间,而失去了某些东西,那些失去的东西难以言喻,是我们同处一个物理空间时,与他人哪怕一句话不说,也能产生的某种联结。
2010年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,从1979年到2010年,大学生的同理心下降了40%;2000年到2010年期间,换位思考和共情关切这两项能力下降得最多。
人们倾向于分享能够让他们感觉良好,并且能够巩固他们信念的帖子,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永远在互相肯定的闭环——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同好小圈子,而不是各种各样探索他人想法,或者告诉其他人应该做什么的帖子。
许多人喜欢在手机上看李子柒的视频,向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,其实李子柒的可贵之处,恰恰在于她走出了互联网,对生活的深度参与。
每天关注天气,根据时节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;每做一样东西,都从头开始,从种黄豆开始做酱油、从养蚕开始做棉被;和亲人朝夕相对,能一起吃饭、牛宝聊天、听雨……
长期漂浮在虚无缥缈的信息和幻想里,人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,而生活是全然的体验,是人与人目光交汇的温暖、是做一餐饭的用心、是等一朵花开的耐心。
*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,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。